湛江乡贤平台 ( 湛江社会组织顾问平台&湛商投资合作对接会 ) 欢迎您!
头条  >  遂溪县  >  古法手作!遂溪这口甜,根本忘不掉
古法手作!遂溪这口甜,根本忘不掉
2025年08月04日 14:40   浏览:1006   来源:湛商头条

“这些都是制糖的老物件。别看工具不起眼,熬糖时铲取蔗渣全靠它,力道掌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后续糖汁的纯度……”在遂溪三宝制糖文化博物馆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溪制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国彬指着陈列的铁锹、铁耙,向参观者细细解说着这些老物件在古法红糖制作中的妙用。


非遗传承人刘国彬正在介绍制糖工序。龚钰坤 摄.jpg

刘国彬介绍制糖工序。龚钰坤 摄



这座室内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场馆,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方式,生动展示遂溪制糖的历史和技艺。而不远处的遂溪甘蔗主题公园,更是将这份“甜蜜”从博物馆延伸到田间地头,让人们沉浸式感受遂溪红糖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法红糖
精准把控火候与温度

打沙工序就是为了刺激红糖结晶.jpg

遂溪传统制糖技艺熬出的红糖色泽红润,甜味醇厚绵长。陈文 摄


“大火开泡,小火撇泡,猛火蒸发,微火出糖。”广东遂溪三宝文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彬的嘴里常念叨着这句祖传口诀,这是遂溪古法红糖熬制的核心要义。在他看来,火候与温度的精准把控,直接决定着红糖的最终品质,“差一丝一毫,家乡特有的甜就不对味了。”


被誉为“中国第一甜县”的遂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连续16年在甘蔗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甘蔗总产量方面位居全国第一,是广东省主要糖蔗产区。


熬糖师傅迅速将其舀到凉盆中.jpg

熬糖师傅将煮沸蔗汁舀到凉盆中。陈文


遂溪传统制糖技艺以甘蔗为原料,需历经削蔗去杂、石辘榨汁、过滤分离、九锅连环熬糖、冷却切块等严谨工序。经此工艺熬出的红糖色泽红润,甜味醇厚绵长,还带着甘蔗最本真的清香。


刘国彬自小跟随遂溪制糖技艺第七代传承人李景盛学艺,2014年获评省级非遗传承人后,更觉肩上责任重大。“这一方红糖里,藏着的是遂溪人数千年的生活智慧,留住它,就是留住家乡最本真的味道。”刘国彬说。


制糖所需的模具与饼印。龚钰坤 摄.jpg

遂溪三宝制糖文化博物馆展示制糖所需的模具与饼印。龚钰坤 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2015年,刘国彬开设了遂溪三宝制糖文化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不定期举办免费授艺和交流活动。在这里,广大市民和游客可以零距离体验、感受遂溪制糖传统技艺和文化,让这股甜蜜在互动中不断延续。


一种技艺
成为增收致富产业


遂溪甘蔗主题公园内,大片的甘蔗田郁郁葱葱,成为展示当地糖蔗文化的天然舞台。每到甘蔗成熟季,这里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游客们可以亲手参与削蔗等简单的工序,近距离感受从甘蔗到红糖的甜蜜蝶变。


历经千百年传承与发展,遂溪制糖技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产流程,成为岭南农耕文明的鲜活注脚,如今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份古老技艺,正以崭新的姿态赋能当地发展,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


image.png

遂溪将古法红糖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受访者供图


依托“中国第一甜县”的产业基础,遂溪将古法红糖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当地通过规范化生产、品牌化运营,让色泽红润、质地细腻的古法红糖走出湛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糖蔗种植、红糖加工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为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让“甜蜜事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甘蔗主题公园.jpg

甘蔗主题公园。陈文 摄


日前,遂溪甘蔗主题公园已被列入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重点项目。该公园设计包含甘蔗科技成果展示厅、育苗温室、新品种展示区、红糖厂、亲水平台、文化古井等多种景观,由遂溪县北坡镇人民政府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共同策划,致力探索一条农村产业融合绿色发展致富的新道路,为遂溪县创新提供“农业+观光旅游”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当地文旅融合水平,从而推动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



从石辘转动的吱呀声

到现代化车间的机器轰鸣

从博物馆的静态展示

到甘蔗主题公园的动态体验


遂溪古法红糖技艺

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

既守护着文化根脉

又酿造着属于新时代的幸福滋味

头条号
湛商头条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