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午,二鲳,三嘉鱲”
其中“午”指的就是马友鱼
马友鱼脂肪丰富、肉质鲜美
具有独特的油脂香味
而在遂溪县黄略镇的南坡村
马友鱼成了人们口中的“黄金鱼”
南坡村位于黄略镇东南面,地处入海口,东南与调顺,西南与沙湾,东边与官渡相望。这里位于咸淡水的交汇处,海水盐度常年稳定,水质优良,为水产养殖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21年,南坡村转型发展马友鱼养殖,反季节养殖效益显著,今年计划扩至300亩,年产值预计超千万元。
亩产达3000斤
每亩地能赚三到四万
“来,顺着这条小道继续往前面走,今天收的鱼都在那边!”笔者走进南坡村的马友鱼养殖场,只见大大小小的养殖场整齐排布,和笔者打招呼的,是这里最大的养殖户谢赤毛。
在南坡村,马友鱼养殖户众多,达到40户。谢是南坡村的大姓,因此这里的养殖户也多姓谢。作为南坡村最大的养殖户,谢赤毛的养殖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00多亩。
被规划得整齐划一的养殖场,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内含玄机。“我们采用的是高密度型养殖,这一批的鱼小一点,要率先推出市场,然后给接下来上市的大鱼腾出生长空间。” 谢赤毛介绍道。
简单的寒暄过后,谢赤毛又重返渔民的队伍,继续起激动人心的收网工作。池塘里,五六个渔民站作一排,缓慢地在水里移动,耐心将渔网勾在定位桩上,原本平铺的渔网逐渐缩成直径约15米的弧形包围圈,水面开始翻涌细密的泡沫。“收网!”谢赤毛一声令下,岸边的渔民便开始往网里一箱一箱地装鱼。
马友鱼收成是全村人的事。作为南坡村的党支部书记,谢志军也早早开着摩托车来到这里,观察今年的马友鱼收成情况。“以前,我们这里的养殖场主要是混养,但经济效益不高。马友鱼养殖成功后,吸引不少徐闻、廉江的养殖户都来打听。技术是一方面,这里咸淡水交汇的水质也是关键。”
谢志军向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马友鱼养殖成本大约是15元/斤,按照不同的规格,收购价可以从26元涨到33元不等。现在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地能够赚到三四万元,再加上全村计划扩至三百亩的养殖面积,全年的收入是千万级别的。”
高校助力销全国
产业兴旺焕活力
马友鱼“上岸”后,一条连接水陆的“传送带”立马展开。
只见数箱满满当当的马友鱼先是被搬上泡沫板,岸上的渔民拉着泡沫板往前走去,待走到道路开阔处,渔民又将马友鱼一箱箱地搬上摩托车,摩托车继而快速驶向货车旁,马友鱼在这里称重、挑选和装箱,最终发往全国各地,整个过程迅速而有序。
人工搭建的“传送带”让马友鱼锁住“一口鲜”,这无疑是村民们积极探索后得出的经验之道。而这样的探索,很久之前就已开始,因为,要让马友鱼变得好养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直以来,马友鱼野生亲本群体资源量低、苗种供给不稳定,严重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且在养殖过程中,马友鱼应激性强、成活率低,且缺乏适应规模化生产的良种支撑。
饲料投喂策略不当、水质恶化、病虫害暴发、市场价格波动……这些问题,南坡村的养殖户们都经历过。
就在村民们一筹莫展之际,广东海洋大学相关团队带来的“池塘生态养殖”模式为他们带来了曙光。
“放养前调节池塘水体盐度,与苗种培育池的盐度差不超过2;苗种放养密度4000-8000尾/亩;放养已驯食人工配合饲料的苗种可显著提高放苗成活率……”近年来,南坡村在广东海洋大学的技术支持下推广“池塘生态养殖”模式,村民们互相交流、共同学习,适时邀请水产技术专家指导,逐步摸索出了适合当地的马友鱼养殖经验,让亩产突破3000斤。
“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的成功示范和广东海洋大学团队的技术支持,不仅提高了南坡村的马友鱼养殖效益,也为湛江及全省其他区域的渔业发展提供了经验。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南坡村的马友鱼养殖向着更高的质量、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迈进。
同时,南坡村马友鱼产业的蓬勃兴旺,不仅为村庄注入经济活力,更成为撬动民生改善与乡风文明的支点。
依托年租金超百万元、营收近千万元的养殖产业,全村2384名户籍人口中,多数常住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近海捕捞、鱼苗培育、批发零售等业态的兴盛,让这片咸淡水交融的土地焕发出产村融合的生机。
在调顺跨海大桥的见证下,南坡村正书写着传统渔村的现代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