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一个接着一个,走进小小的诊室里
大多数时候
王月霞总是坐在一张老旧的椅子上
身体转向右边
询问村民的健康状况
身体转向左边
便能在药柜里取药、配药
1982年出生于徐闻县龙塘镇的王月霞,讲起普通话来,带着浓浓的本地话口音。
关于得病的记忆,王月霞已经有些模糊。只记得大约是6岁的某一天,王月霞一觉醒来,一下床就摔了一跤。她发现自己走不了路,这才知道生病了。随后,母亲带着她辗转于贵州、海南等地,遍访名医。
就这样寻医问药了一年,回到徐闻后,王月霞重新回到课堂,那时,同龄的伙伴已经基本学完了拼音。“所以我小时候没怎么学拼音,普通话很不准。”王月霞腼腆地笑了笑,后来她到外地上学时,同学总是调侃她:“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广东人讲普通话。”
经过一番治疗,王月霞重新学会了爬行
慢慢地,她能拄着拐杖走路
母亲希望她能像健全人一样自由行动
依旧带着她四处奔走求医
做小儿麻痹矫形手术
她就这样来回奔走在学校和医院间
“那时候我最怕痛,现在也一直怕痛,但是父母很疼爱我,我也不敢叫苦,再苦的药我都能吃。”王月霞清楚地记得,因为自己乖巧懂事,很多帮她看病的医生都很喜欢她,也替她觉得惋惜,常有医生感慨“你不应该得这种病”。
对王月霞来说,在她成长过程中,感冒发烧是常态,吃药打针也是家常便饭。她羡慕其他健全人能跑能跳,偶尔会有调皮的男同学模仿她走路的样子,“很难受,那种痛苦无奈,只有自己得病才知道。”
但令王月霞感到庆幸的是
作为家里六姐妹最小的一个
自己从小便受到家人的宠爱
平时,姐姐总是背着她出去玩
一起上学的同学、老师待自己不薄
经常帮助自己打饭
整理床铺、上下楼梯
“自己生病了,就想学一点医学技术
治疗自己也可以,治疗身边人也可以。”
王月霞意识到
让身边的人具有健全的身体
能够幸福快乐过好每一天
这是她的价值所在
初中毕业后,王月霞来到广西容县上中专,学习西医,1999年,升入广西中医学院念大专,就读中医学专业。
上中专的第一节课,同学见到王月霞,忍不住问她:你的腿为什么会这样子?
王月霞大方地告诉同学,自己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但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小儿麻痹症的成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导致残疾的。同学鼓励她:“那我们一起学习医学技术,探讨医学的奥妙,我们一起努力。”从此,这段话刻在王月霞的心中,鼓励着她不断前行。
上学时,宿舍和教学楼不在同一栋楼。由于走路不便,王月霞每天都会起得比同学早,再慢慢地走到课室。有时候上完理论课,要接着去实验室做实验,其他同学总是等到快上课才出发,只有王月霞一下课就立刻出发。她知道自己走得慢,得提前出发。别人不在意的细节,她必须提前安排好。
针对学习,王月霞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上课的时候聚精会神,下课之后便把时间留给休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不少同学都羡慕她,没有熬夜学习,成绩也不错。中医课、实验课、解剖课,妇科、儿科、内科……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从中专升入大专,王月霞有了一步步向梦想靠近的感觉。
到了实习阶段,除了学校安排的实习,王月霞自己又找了一家诊所实习。那段时间,上午她在医院实习,下午又跑到诊所去。“在诊所里我学了好多东西,比别的同学学到的都多,很多常见病我都会看。”逢年过节,她既不回家,也不出去玩,一门心思扑倒在学习上。
此时,书本里的难题、行动上的障碍
对王月霞来说已经不再是
很大的困难了
让王月霞感到欣慰的是
刚到卫生站时,不少群众见到她
非但没有不信任她
而是为她曾身患疾病感到惋惜
渐渐地,她由于医术精湛
名声渐渐在附近村庄传开
常有患恙虫病和
带状疱疹的患者慕名前来
上午是她最忙碌的时候,不少村民希望能赶紧把病看了,再下地干活,或者出门打工。忙起来时,病人一个接着一个,有时候一顿午饭,王月霞要分七八次才能吃完。
在卫生站驻扎了十几年
半夜出诊、垫付医疗费用等事情
也偶有发生
八年前的一个冬天,临近过年,村民庄妃芳的女儿突发疾病,腹痛难忍,来到卫生站治疗。王月霞察觉患者很可能患急性阑尾炎,急需到县城医院手术治疗。
作为乡村医生,王月霞还需要负责附近村庄的健康宣教、慢性病随访等工作。中午或者晚上,她常坐在丈夫的电动车后座上,到高血压、高血糖等病人家上门随访,了解病人的最新情况。
“学医之后,我知道小儿麻痹症只能预防,一得病就没办法了,所以疾病预防工作非常重要。”王月霞谈到,很多疾病,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没有后遗症的。有好几次,她发现身边人有中风前兆,手脚无力、不听指挥,便立刻劝说他们到大医院治疗,最终病人完全康复,没有留下后遗症。“病人不懂这些征兆,能及时帮助他们,我感到很开心。”王月霞说。
诊室旁的小屋里,放着不少新鲜的蔬菜——茄子、白菜、辣椒、玉米,村民来看病时,总是顺手带点自家的瓜果蔬菜。王月霞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好意,就藏在这些蔬果当中。“老天给我安排这个身体不好,其他都是好的。”她微笑道,“我没有别的愿望,只想帮病人看好病。